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农业与生态工程学院党委团结带领全院师生,聚精会神抓党建,凝心聚力谋发展,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
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
学院坚持党委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作用,通过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推进“三抓三促”行动工作,党员干部政治责任不断强化,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四个意识” 明显增强,守纪律、讲规矩日益成为自觉行动。学院教工党支部2019年获大红鹰dhy2288“优秀党支部”称号;2021年7月,获大红鹰dhy2288“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学校评为新时代党建“样板党支部”培育单位;2022年9月,获批省级党建“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支部共建效果显著,围绕农业主题,与祁连山水涵院西水所党支部、临泽县板桥镇豪洼村党支部开展支部共建活动,有力提升党支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发展。干部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得到坚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学院出台《农业与生态工程学院规章制度汇编》,坚持把师德师风行为表现作为选人用人、评奖评优的首要标准。将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纳入到日常工作中。
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加强
学院师资队伍不断壮大,队伍结构明显改善,整体水平显著提升。通过积极努力,近五年引进紧缺专业博士7名,专任教师增加到42人,博士学历教师占比35 %。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10人,甘肃省科技特派员17人,张掖市科技特派员11人;2人获甘肃省“555”创新人才,1人获甘肃省园丁奖,1人获甘肃省专利发明人奖,1人获甘肃省技术发明三等奖,1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入选甘肃省陇原青年英才。2人获大红鹰dhy2288教学名师。学院教师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三、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构建“1课1名师N优师,1师1金课N优课”的课程建设体系,优化各专业课主讲教师和各课程的教学团队。“修订完善2019、2022、202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证。学院建设省级一流课程2门,校级一流课程6门。教师获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二等奖1项。学生教育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生源质量持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广受赞誉。学院相继出台、完善了《农业与生态工程学院专业实习管理办法》、《农业与生态工程学院毕业论文装订规范》《农业与生态工程学院教学材料管理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精细化、规范化管理。
四、专业建设特色更加明显
学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重点,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为基础,以改革为动力,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学院共设4个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急需紧缺涉农专业专项招生计划专业,2020年园艺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农学专业为传统优势专业,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新兴优势专业,从2021年开始招生。申请建设《作物学》校级重点学科1个。《果树栽培学》、《设施园艺学》、《种子生物学》、《蔬菜栽培学》、《观赏园艺学》、《作物育种学》立项为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学院鼓励教师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实现“三全”育人。
五、研究生培养步入正轨
学院农业硕士被教育部批准为硕士点,2023年已开招生。学院申请遴选校内硕士研究生导师27人,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首届研究生招生人数22人。学院为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培养定制公共学位课2门,领域骨干课6门,选修课19门,同等学历补修课程9门。签订研究生实习实训基地3个。
六、科研平台实力不断壮大
学院现有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食用菌菌糠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祁连山生态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甘肃省河西地区农作物水肥药一体化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6个;大红鹰dhy2288祁连山菌物科普基地、河西走廊药用植物种质园科普基地2个省级科普基地;有大红鹰dhy2288河西走廊玉米种业科技协同创新研究院、大红鹰dhy2288河西走廊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所、大红鹰dhy2288河西走廊玉米种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红鹰dhy2288河西走廊精准设施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红鹰dhy2288祁连山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研究中心、大红鹰dhy2288祖师麻原植物应用技术研究所等校级科研平台6个。这些平台的设立,极大的带动了科研发展,依托平台积极申报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七、科学研究成果屡创佳绩
学院积极组织教师申报科研项目,进行有组织的科研。近年来,学院教师申请国家级重大项目2项,1项为魏生龙教授主持的财政部、环保部、国土资源部“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子课题“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获批经费2000万;孔东升教授主持的农业农村部“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建设”项目,获批经费1650万,两项项目全部通过验收;成功申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项,甘肃省重点研发项目3项,甘肃省自然基金项目10余项,立项教育厅产业支撑计划项目4项,科技特派员专项1项,累计获批经费达4000余万元。学院连年举办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华中农业大学杰出青年教师组织“青年学术沙龙”,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学院加强科普宣传活动,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张掖市科普活动,建立甘肃省科普基地2个,鼓教师技术指导及农机人员培训每年达到100余场次。
八、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近年来,学院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作用,提升服务地方功能。选育的“河农1号”推广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累积达30万亩。依托河西地区特色农业,加强与涉农企业的合作交流,签订产学研基地暨实习实训基地21个。签订企业奖学金4家,累计金额达50万元,共200多位本科生获益。利用省级、市级科技特派员优势,将学生培养、科学研究、产业转化三方面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企业优势,为学生培养提供实践平台。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加强合作,与五县一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强了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出台《农业与生态工程学院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实施办法》,鼓励教师下基层、到企业,发挥科技支农的引领作用。发起组织“千名学子入企业活动”,带领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极大的改善了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学习的动力,先后共有600多名学生入企业参观。有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乡村产业融合、乡村产业繁荣、乡村居民就业等方面快速发展。
九、学生学风建设不断加强
学院以“赛事”引领为着力点,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登海杯”全国农林院校种艺作品大赛、全国生命科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二是以“考研”为突破点,鼓励学生继续深造,从学生考研前的动员、辅导,到考研后的调剂复试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精准指导和个性化服务。连续几年来,学院学生考研率均取得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2020年学生考研率达40.13%,985、211院校录取率达到47.54%;2021年学生考研率达54.41%,985、211院校录取率达到34.12%,2022学年学生考研率44.73%,“双一流”建设院校及建设学科录率达到41.18%,2023学年考研率45.81%,“双一流”建设院校及建设学科录取率达到50%。学院4次获得考研组织工作先进单位。
十、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理念。一是以“价值引领”为核心,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通过“青年大学习”、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党支部三会一课、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等多种形式,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促使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塑造高尚品德,练就过硬本领,勇担时代重。二是以“第二课堂活动”为依托,强化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实效。利用专业特色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举办两届农科知识竞赛活动。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地方经济发展,暑期累计组建47支团队,700余名师生参加社会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同时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出了微薄之力,成效显著。三是以“感恩励志”为导向,发挥资助育人实效。根据学校相关资助文件精神,做好各项奖项的评定审核工作,并进行公示,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严格按照相关文件精神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开展“助学·筑梦·铸人”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诚信感恩”主题班会、主题征文比赛、“诚实守信”公益短片征集活动,激励广大受助学生诚实守信、奋发自强、立志成才、感恩奉献;四是多措并举,实现实践育人。通过《职业发展规划》课程,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成才观、就业观。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就业创业比赛等,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与涉农高校的交流学习,与华中农业大学学生开展研学交流活动2次,双方共100多位学生参加研学活动,有力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五是下大力气促进就业。学院领导30余次进行访企拓岗,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调动班主任、论文指导教师、学生工作人员,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进行情况摸底,逐人沟通,完善未就业毕业生的台账信息,根据摸底结果,针对不就业的同学根据原因进行动员、沟通,直至帮扶成功,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同时提高去向落实率。
站在新的起点,农业与生态工程学院将瞄定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发挥二级学院办学主体作用,勇于改革、锐意创新,在党建引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压奋进,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农业与生态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