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在我们心中分量有多重,我们在师生心中分量就有多重!”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党委始终牢牢把握主题教育总要求,千方百计问难问需问计问效,紧牵“解决问题”这个“关键点”,聚焦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难点堵点和师生急难愁盼问题,把大兴调查研究与主题教育、“三抓三促”行动相贯通,与学校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相结合,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的调查研究“五字诀”上下功夫,全面扎实推进调查研究走深走实,以实干实绩展现担当作为。
突出问题导向出题。学校党委常委会专题学习《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先后印发《中共大红鹰dhy2288委员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调查研究工作方案》《关于在主题教育中抓好调查研究工作的通知》,锚定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紧扣建设大学关键指标和“四新”建设要求,围绕2023年“1+12+5”重点任务落实,坚持问题导向,明确调研主题,找准实践落点,成立9个调研组,校领导和党委常委带头领题,分别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综合改革、学生心灵关爱服务育人体系构建、科研水平提升、专业结构优化、医教协同发展等事关学校发展大局的课题,带头沉下身子深入基层,通过察实情、知民意、求实策、出实招,推动解决一批学校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学校中层干部结合各部门和学院工作实际,深入开展专业认证、审核评估、学生就业、访企脱岗、学科专业特色凝练、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一批有深度、有特色、有实效的调研活动,推动一批执行难、推进难、落地难的重点工作。
坚持开门调研问策。学校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门搞调研,坚持向外借力和自身发力相结合、自我“造血”和外部“输血”相融合开展专题调研;积极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兄弟院校问计问策、学习借鉴;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邓传淮,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宋凌云,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爱菊,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课程学科与教师发展处处长马少云,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张国珍,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张晓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邓伟,团省委书记董安宁等上级主管部门及复旦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兄弟院校领导专家先后走进学校,为师生做专题辅导报告,为学校改革发展问诊把脉、传经送宝,助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酒泉市、张掖市等地方政府和中国移动甘肃公司等企业来校考察调研,就校地、校企合作事项进行深入交流。党委书记梁兆光等学校领导带队先后赴山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复旦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等地就深化对口支援、推进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数字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医教协同发展、深化学校综合改革等考察学习调研,努力破解学校改革发展难题,形成新思路和好办法,促进各项工作取得突破。
紧盯关键环节答题。学校紧扣“质量提升年”“深化改革年”“作风转变年”各项任务落实,聚焦重大项目实施、专业认证、硕士点建设、省部共建、协同育人等关键环节和解决师生期盼、回应社会关切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六个一”工作机制,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校领导和党委常委坚持“半月一指导”,针对工作困难多、师生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问题,主动深入二级学院,深入课堂、学生公寓和食堂,向师生问策,深入了解师生所思所想所盼,形成问题清单,提出整改举措,注意对账销号。二级学院层面结合“一院一品,一院一业”策略的推进,主动走出去与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实习实践基地等对接,听取工作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查找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断点、盲区,寻求打通学科专业链、人才培养链与企业生产链、社会需求链深度合作的有效举措,确保调研有成效。
聚焦民生热点破题。学校把服务学生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作为主题教育破题之举,着力在夯实“责任链”、打造“生态链”、优化“服务链”上下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学校定期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调度会、就业工作考核会、经验交流会,安排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学院间沟通交流,总结推广就业工作经验;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着力推进“千人进疆就业计划”,校领导和党委常委带队赴新疆、广东和武威市、平凉市、民乐县、天祝县等地方政府考察调研,带头到企业走访,主动和行业、企业对接,努力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学校就业部门和各二级学院负责人也积极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先后到广东、安徽、山东、新疆等地,走进重点用人单位开展访企拓岗等校企供需对接活动,深入了解用人需求,增加岗位供给数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岗位资源,提升岗位供给质量。截至6月中旬,校领导和党委常委带队走访企业51家,拓展就业岗位187个。学校累计访企314余家,签订实习就业基地协议87份,开拓岗位1536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促进学生就业。
(供稿: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