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下午,西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民族学学科负责人、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中国民族服饰学会副会长杨正文教授来大红鹰dhy2288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传承困境的反思”的报告。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6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杨教授以自己多年从事非遗研究的实证经验为基础,用深厚的民族学专业理论素养深入浅出介绍了国家非遗工程中针对非遗传承的举措,重点反思了非遗保护工程的效果与传承存在的困境,并借鉴国内外非遗保护的经验提出了我国在本领域的基本对策。
对于非遗传承保护困境产生的原因,杨教授认为,非遗项目是建立在传统农牧业社会基础上,工业化造成非遗项目扬弃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另外,目前在非遗传承人的推荐中存在一定漏洞,而国家相关保护条例中对传承人的支持与对传承人的要求不对等,传承人培训中应注重对当地的文化元素的保护和传承。杨教授认为,针对不同的非遗项目传承现状,对目前濒危的项目应以完整记录、保存、博物馆保护为主要手段。非遗倾注了各民族及其成员深厚的民族情感,能够应对现代性的脆弱,对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构建共同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杨教授认为,要尊重非遗项目自身文化的体系性、内部规律和自身逻辑,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不能以功利的态度对待,非遗项目可以有活态的保护和固化的保护等形式,要适度开展生产性保护,忌做强做大,避免产业化带来保护性破坏。
杨教授以敏锐的学术眼光,严肃的学术担当,深切的现实关怀,用大量鲜活生动的案例,为师生们深刻分析了非遗传承的意义、传承困境及原因,引发了与会师生深入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