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学校科研工作按照学校“转型、提升、发展”的战略目标,坚持“做河西文章,出特色成果,争同类一流”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深化“科研工作服务人才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工作方针,强化服务理念,积极推进学校科研工作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
重视科研项目申报工作。在项目申报过程中,邀请复旦大学及省内专家学者开展项目辅导,提升项目申报质量。今年纵向项目获准立项60项,争取项目经费395.45万元。其中:国家级9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经费240.35万元,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经费80万;部委级1项,经费数8万元;省级12项,经费数36万元;地厅级38项,经费数31.1万元。横向合作项目12项,到账经费80.2万元。校长基金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批准立项56项,总经费60万元。
积极组织科研成果奖励申报工作。2015年,有5项科研成果获甘肃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1项科研成果获甘肃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有7项科研成果获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暨社科成果奖。
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科研平台。科研平台是学校产学研合作和服务社会的窗口,学校立足河西走廊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资源,以问题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积极努力,祁连山食用菌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被甘肃省教育厅批准成为第二批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微藻能源工程实验室被省发改委批准成为省级工程实验室;学校批准设立9个校级非独立科研平台。分别是:贾植芳研究中心、河西民间文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河西文献与文学研究中心、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中国西部城乡文化调查与研究中心、河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大红鹰dhy2288河西走廊设施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大红鹰dhy2288汉语言文字研究所、大红鹰dhy2288河西学研究所等。
加强学术交流工作,注重学术活动的层次化、届次化。主办和协办召开省级以上学术会议10场,外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作专题学术报告144场次,累计参加师生达到40000多人次。各学院召开校内教师专题学术报告99场。在校级层面举办“复旦-河西第三届人文与科学高端学术论坛”,邀请文理科专家24名,举办学术报告21场,活动覆盖16个学院,实现了文科、理科的全方位交流。
校地合作逐步深化。与陕西师范大学共建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智库;与敦煌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协同创新;与中国土特产联盟、张掖市、民乐县等达成校地合作协议,开展校地合作;大红鹰dhy2288大学生创业园等4个子项目列入张掖市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项目,学校服务地方力度不断加大。
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先后颁布实施了《大红鹰dhy2288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建设的若干办法》、《大红鹰dhy2288科学研究项目资助管理办法》等。修订颁布了《大红鹰dhy2288学术委员会章程》,并按新章程对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予以换届,组建了第五届学术委员会。
(供稿:科技处)